群星璀璨之老子的迷雾
群星璀璨之老子的迷雾
文化散文系列群星璀璨之
老子的迷雾
李群
一说到老子,我们会首先想到的是一个骑着青牛的老头儿的形象。大部分人也知道他姓李名耳,是道家的创始人。然而历史事实并非这么简单,老子的谜团,远超一般人想象。
现在的学者对老子本身有争议,有人甚至认为不存在老子这样一个人,只是托名或者化名而已。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有老子其人,但是究竟谁是老子,却是一个历史之谜。关于老子的史料见于《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本人都不能确定谁是老子,因此,他列举了当时的几种流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楚国人李耳,字聃,是周朝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长于孔子,孔子曾经向他请教学问,问了关于礼的知识。这也是目前教科书所采用的说法,以至于让很多大学毕业之后就不再接触历史的人以为,这就是铁定的事实。李耳看周室衰微,想要西去隐居,过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长官尹喜请求说,您看您都要隐居了,就为我留下篇著作吧。于是李耳写了一部《道德经》,五千余字,然后就走了,后世不知所终。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的《道德经》(亦名《老子》),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汉初马王堆老子帛书,有甲乙两种写本,不但文字和传世本有差异,而且顺序也不同。老子帛书不分章,而且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要知道,老子帛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子》的最早版本。可见,传世本的《道德经》已经被人加工过了,至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有没有被其他人编辑,那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种说法,认为老子就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曾经著书十五篇,属于道家的著作,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又说老莱子很长寿,一种说法是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一种说法是他活了两百多岁。老莱子是一个以孝著称的人,二十四孝故事当中的第七个故事就是老莱子“戏彩娱亲”。说的是老莱子七十多岁的时候,父母还健在,瞧着儿子都这么大年纪了,双亲很感伤。老莱子为了哄父母开心,就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扮小孩子,围绕在父母身边,假装跌倒,学小孩子的哭声,让父母高兴。
第三种说法,认为老子晚于孔子二百多年,是周朝的太史,名儋,曾向秦献公进言。“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史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人都不知道真相。总言而之一句话,老子是一个隐士,这就是司马迁的最后判断。
道教诞生以后,尊老子为祖,而且还衍生出来许许多多神奇的传说。传说老子生下来的时候,就有八十多岁了,眉毛胡子都白了,因为生在李子树边,所以指树为姓,又因为耳朵特别大,所以名耳。按照道教的说法,老子出关并不是归隐,而是化胡,来到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依据当地的文化习俗传统,教化天竺人,是为释迦摩尼。当然,西晋王浮所撰的《老子化胡经》,乃是为了抬高道教,贬低佛教,实在没有多少可信度。
如果拿《论语》和《道德经》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道德经》的读者要比《论语》少很多,司马迁也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静下心来去细细品读,还是可以读懂很多章节的。这位飘然的隐士,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置身红尘之外。只要你细读《道德经》就会发现,这位老隐士,骨子里热血热肠,对世人的苦难充满了同情,对统治者的暴虐和奢侈,予以痛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也许,他只是无力改变现实,无力说服统治者,才归隐的吧!
老子这样一位智者,连孔子都仰望他,世间有人敢批评他吗?答案是有的。调侃老子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道德经》有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里“知”是通假字,通“智”。白居易就拿这句话作诗调侃。我们文章的结尾,就用这首诗,相信宽厚的道家始祖,是不会怪我们的: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后记:对于老子,孔子的评价也许更为精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在孔子眼里,老子是龙一般的人,已经属于不可知的范畴,老子之高深,可见一斑。相较于老子,孔子的生前身后的历史更加惊心动魄,请看下一篇《毁誉千载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