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巡礼┃追梦路上勇争先 让爱流淌在心间—记武邑中学孙向东老师
名师巡礼┃追梦路上勇争先 让爱流淌在心间——记武邑中学孙向东老师
追梦路上勇争先 让爱流淌在心间
——记武邑中学孙向东老师
题记:
一步一印踏实行,一路汗水一路歌。不需要华丽的布景,不需要曲折的剧情,教育的真谛是爱与责任。他带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一往无前、感受快乐,他带领教师团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勇于创新,收获成果。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诠释自己的阳光人生,把看似枯燥的工作、学习绘成了最美的风景。
1992年孙向东老师调入武邑中学,26年,他见证了武邑中学的搬迁和发展;26年,他由年轻教师成长为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一路走来拼搏争先;26年,他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成绩斐然;26年,他培养帮扶新教师甘做人梯,毫无怨言;26年,他带领化学组改革创新,打造出精品团队,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26年长吗?孙老师说:不长也不短,我爱这一行,一辈子献身教育,我心无遗憾。
更新教育理念,强化特色管理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00后、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心中的珍宝。在他们的意识中,他们的需要就是“法律”,跟以前的学生比,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行动更洒脱。班主任的意志左右不了学生的意志和行为。
孙老师在管理班务方面与时俱进,形成自己“以法治班、以情理班、活动融班、文化育班”独到的管理理念。
孙老师就是这样用一颗平等的心善待学生,用师爱的阳光温暖学生,用班集体的力量感召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回孩子迷失的心灵。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随着课改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孙老师通过省骨干教师培训,参与市统考命题工作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专业知识,用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从2013年起,孙老师带领化学组团队结合我校教学特点,历经研磨课例、骨干研讨、集思广益、难点突破与头脑风暴,通过领导审核并达成共识,最终确定“一四五”课堂教学模式。
“一四五”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同行们用“有底蕴、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内涵”来评价孙老师的课堂。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我们的生活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化学”这是孙老师常说的话,孙老师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很紧密,妙语连珠。
孙老师还利用化学原理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讲到量变到质变的元素周期律时,教育学生习惯的形成。孙老师经常说“让优秀成为习惯”,在课堂上他浑身散发出正能量,积极、乐观、规范、细致等等,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勤心培养教师,精心打造团队
作为教研组长孙老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一言一行中让年轻教师牢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训言,引导年轻教师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
2017年4月,市里组织了“课堂实录”展示课评比活动,孙老师精心组织老师评比,最后确定田飞、卢文秀两位老师参赛,孙老师给两位老师详细讲解展示课要求,然后共同选课题,制作课件,完成教学设计。在孙老师耐心的指导下,这两位老师分别获得市一等奖和二等奖。
化学组每周四次的教研活动,孙老师每次都会提前做计划,确定主讲人和教研内容,积极推进“一四五”高效课堂改革。孙老师在深入研究考纲和历年高考题的基础上,经常上研究性学习公开课,举办《高考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讲座,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老师们分享,并应用于教学中。
在孙老师的努力下,武中化学组于2013年10月被衡水市教育局确定为衡水市学科教研基地,化学学科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化学组在日常教研、组织公开课、习题组编、完善资料库、高考命题研究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市重点中学的前列,在2016年冬学科基地达标验收过程中,受到了评审老师的一致好评。
一心坚守教育梦想,硕果累累缀枝头
在2016年的高考中,孙老师带的1329班高考成绩斐然。乔一玺同学考入厦门大学;刘英劭同学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葛浩宇同学考入西南财经大学;张玉洁同学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玉同学考入湖南大学;李珂尧同学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李迎辉同学考入西南大学等。在2017年高考中,孙老师带的1490班王瑞林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北电力大学等等。在2015、2016、2017年高考中,化学组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学科组。
一步一印踏实行,一路汗水一路歌。辛勤的付出,使得孙老师各种荣誉加身。2013年4月被河北省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系统内先进工作者。2014年5月,被评为首届武邑县劳动模范。2014年9月,被授予河北省模范教师称号。2016年9月,被评为县级优秀学科带头人。2017年09月,被评为武邑中学首席教师、武邑县教育系统工作业绩突出十佳教师。
“只有累弯了腰,才能扬起高傲的头”是孙老师工作的信念;他用爱心播撒智慧,用挚诚传递真情。他的课堂,如同一首唐诗,曲径通幽;他的教诲,好似一阙宋词,回味悠长。永不停歇的脚步,来自崇高的责任;无尽奉献的情怀,源于心底对教育的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