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邑宏达学校!今天是:
正在加载数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校园新闻>校内新闻

校内新闻

学而有法 习而有道——学科学法指导(历史篇)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04日 点击数: 字号:

高一历史组长国建松

 

高中课标中明确要求历史考察的是提取历史信息,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这是与初中历史学习比较大的不同。

1、培养历史思维,回归课本细读书。同学们可以每天抽出15-20分钟从第一页开始读知识点,反复地去读。在阅读时看之前在书上做的笔记前先问自己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然后带着问题在你的书本和笔记中找到答案。逐步理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而思考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这样,随着时间的积累,就能够养成了反复阅读并理解课本的习惯,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

2、勤背诵,多记忆。历史需要背大量的知识点的,背书的过程中我还是建议同学们理解性背诵。例如:列提纲,做思维导图,我们历史三级目录要过关,还是先背单元题目,再背课,之后背课中的小标题。很多情况一个小标题对应一个历史事件,再分为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去背。大家利用假期的时间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弥补基础知识的漏洞,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锻炼个人的历史思维,方便以后得历史学习。

 

高二历史组长赵敬龙

 

各位同学:我是高二历史备课组组长赵敬龙老师,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关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对同学们在历史学科学习上有一些帮助。

首先,我先从高中历史学什么,需要同学们具备什么能力开始讲起?同学们从小学开始,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到历史,到初中初步学习了三年的历史,初中历史更注重对基础史实的识记,解决历史概念“是什么”的问题,为下一阶段历史学习打基础。比如初中历史要求学生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什么?西方文明的源头是什么?唯一绵延至今的是哪个?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是什么?公元前221年发生了什么?公元1917年,公元1922年和公元1991年分别发生了什么?记忆是历史的基础,但历史只有死记硬背吗?现在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同样也是学习历史,很多同学就会疑问,有什么好学,都是初中学过讲过的知识,历史不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吗?那么高中历史学什么?怎么学?考试考到什么程度?相比于初中历史,高中历史更注重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探究,注重对历史规律的归纳和总结,更注重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掌握历史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为什么五大古文明都孕育在大河或海洋的周边?又为何只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至今?文明的差异如何认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从元之后就失效了吗?为何“百代都行秦政法”,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先进性?苏联在1991年解体时依然保有五艘航母舰队,几乎实现了全民高等教育,为何会突然解体?国家软实力究竟如何理解?相比于初中历史,高中历史在记忆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史料的辨析、理解、运用和解释,更强调对学生基本史学素养的培养。比如同学们都能熟悉民主这个词,但是关于民主的几个提问,同学们能答出来吗?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吗?民主可以解决腐败吗?民主能带来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进步吗?民主是和平的保障吗?民主能够将最优秀的人选举出来,成为国家领袖吗?民主有唯一的标准模式吗?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学习历史不是简单重复记忆过去发生的事,也不是简单的讲故事,看视频,而是要从历史中总结规律,总结反思,为现实而服务。比如今天的高考和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什么关系?还有很多历史与现实的关照:土地财政和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有关吗?房地产税的推行能从历史上的改革得到借鉴吗?中美竞争是“修昔底德陷阱”的现代版吗?为什么解决台湾问题是解决中美问题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学习历史不仅要清楚从何处来,更要明辨向何处去。各位同学应当成长为“终身的阅读者、独立的思想者和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我想这就是学习历史的意义吧。总体而言,相比初中历史,高中历史难度更大,对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在学习中更加:突出学科性,要求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素养的深入掌握;突出思辩性,追求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自如运用;突出现实性,要求对家国情怀等素养的深切体会。

再者我会从高中历史如何学和同学们谈谈。学习历史最根本前提就是要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更好更专注于历史学习。当然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还需要方法来助攻。在历史周测当中,就暴露出同学们的一些问题,例如不会答题,答题术语不规范,看不懂材料,基础不牢、审题不清、答题不准等。这些问题也都反映了同学们在学习历史过程当中不会学、不懂用,不会答,体现了历史学科能力的一些不足。因此,在学习历史学科当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成绩。任何学科的学习应该都是离不开三部曲:预习、听课、巩固,历史也不例外必须做到这三部曲。

一、预习阶段--学会看书。毛泽东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看书,尤其是要看目录,在预习过程中要看正文、看图表、看小字,看注释等。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大声朗读,巧妙记忆。

二、听课阶段--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注重理解。上课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听课,勤做笔记,学会做笔记,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老师的课件复制抄写的过程,而是知识理解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做笔记不仅要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等基本要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研究,分析历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横向和纵向对比,中外对比,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等。

三、巩固阶段----建构体系,运用知识,强化训练。首先学完一节课,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或知识框架、题纲等方式来构建知识体系,对整节课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能更进一步理解教材。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教材知识经过加工整理,变成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识。其次运用知识,巧妙记忆历史知识,扎实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的主干,是历史理论的载体。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识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人物、经过、结果等。而在平常学习中,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都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今天背明天忘,考试也不会用,这就是知识迁移不够不足的体现,所以有正确识记历史的方法很重要。

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 表格图示简易法:可以通过绘制表格、图表,时间轴,将历史知识进行归类、区别和联系,便于记忆。如在讲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可以把各家代表人物,思想制成表格。

2. 章节目录识记法:明确每单元有几课,每课有几目,每目下涉及哪些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然后理顺线索,既有条理性、系统性,也可以确定单元主题词,把主题词当做线,把知识串起来记忆。

3. 课后回忆连想法:利用课后散步,睡觉前进行回忆联想,这个可操作性比较强,想想当天历史课堂上讲了什么知识点,回忆联想一下,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督促。最后就是强化训练,做适当的练习题,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做到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做题的难度要适中,不做偏题,怪题,不追求量多,追求题目的精,力求通过题目把基础知识弄懂,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题目当中。做好练习和周测,勤问老师,做好错题本。

四、广泛阅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扩宽知识面,对于培养历史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要同学们能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久而久之,历史学科的学习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历史组长王双卫

 

寒假变长了,家长在替孩子做好疾病预防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孩子做好安排,让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寒假有更大的收获。针对当前情况,在假期历史学科的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狠抓基础知识,结合一轮复习资料,加强记忆和背诵,特别注意基本史实,历史阶段划分,历史阶段特征,形成知识网络。

2. 查漏补缺。

第一步,对放假前的一轮检测周试题和期末试题要做到及时总结、改错。不懂的问题和知识点一定要抓紧时间弄清楚;

第二步,认真独立完成假期作业,对单科试题、文综试题上涉及的知识点要认真对待,尤其是比较新的材料和比较熟悉却做错的试题,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问老师,一定要及时解决疑问。

第三步,利用网课资源,多听取一轮、二轮复习的相关视频,跟着老师的思路,梳理已掌握的知识,及时记笔记,记下不懂的地方和有用的方法技巧总结。

3. 突破瓶颈。

第一,平时训练,选择题错得多的同学,要集中时间,强化选择题训练。首先学习相关选择题的做题技巧和一般方法,通过网络资源,咨询老师,搜集整理选择题的相关资料,认真学习。其次,选择最新的模拟题和高考原题训练,一定要注意限时限量,循序渐进。最后,自我总结和反思,找到做选择题的规律和感觉。

第二,平时训练,材料题得分较少的同学,也要集中时间,强化材料题的训练,具体做法是:搜集最近几年的高考原题,自己先写答案,然后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没想到的,没答出的点,再一个一个点的从材料中找出处,找依据,加深印象,训练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进而能准确答题。关键是动笔写,要落实在纸上。

4. 要坚持练字,书写和卷面在平时是非常强调的,在假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减少卷面失分。一定要做到答题规范,字迹清楚,尤其是书写潦草的同学

5. 关注新闻,看有益知识拓展的栏目。高考与现实结合紧密,需要一定的社会认知,不是读死书,要活学活用,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历史在高考中常渗透时政热点问题。总之,老师们和家长一起,加强督促和引导,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坚持学习,取得好成绩!

 

复习班历史组长蒋娟

 

一、 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故事、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激发对历史的兴趣。

二、掌握基础知识

1.  构建时间轴:清晰地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和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

2.  记忆重要人物和事件:理解其背景、原因、经过和影响。

三、多渠道学习

1. 阅读权威的历史教材和相关著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 利用网络资源,如历史学习网站、在线课程等。

四、学会分析和思考

1. 对历史事件进行因果分析,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2. 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相似事件或现象,总结规律。

五、做好笔记

1. 记录重点知识、关键概念和自己的思考感悟。

2. 整理笔记,形成知识体系。

六、练习巩固

1. 做相关的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2. 参与历史讨论或小组学习,分享观点,拓展思路。

七、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将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现象相结合,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