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邑宏达学校!今天是:
正在加载数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德育工作>教科动态

教科动态

校长治校•校长访谈 校长的教育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发布时间:2006年03月09日 点击数: 字号:

校长的教育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访北京四中校长邱济隆

见到邱济隆时,他刚出院不久,尽管脸色红润,却掩不住眉宇间的一丝疲惫。记者面前的他,既显平静、恬淡,又不乏率直、激越。

多年来,北京四中一直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优异的办学业绩备受关注。是什么铸就了她永久的辉煌,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哪里?记者迫切地想从邱济隆这里得到答案。

邱济隆笑了,这个问题他不止一次听过。1994年,在北京市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开学典礼上,时任市委副书记的李志坚同志就问过他:“邱校长,你能回答我吗?四中是怎么成为一所名校的?”问题挺突然,邱济隆说:“李书记,我现在不能马上回答你,但我争取在这个班结束时,一定给你一个答复。”1年半以后,研修班结业,邱济隆交上一篇6万多字的论文,专门谈北京四中办学思想的形成。

邱济隆常说,四中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刚结束,邱济隆被任命为北京四中校长。在就职演说中,邱济隆动情地说:“我现在就像一个举重运动员站在一副杠铃前,不管能不能举起来,我都得举一下。举不起来,说明我不称职,咱们再换别人。”

邱济隆一直记着这番话。十几年过去了,事实证明邱济隆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四中在他的带领下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记者:在您看来,一个校长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邱济隆:我一直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当做我办学的座有铭:“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这句话很精辟,把校长到底要干什么说得非常清楚。校长的教育思想往往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工作主要是用正确、科学和先进的教育思想,不断地引导全体教职工统一认识。

邱济隆把校长的工作概括为 16个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16字看似平淡,却自有深意。邱济隆知道,对于四中这样的名校,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其他参观者,都说好话。但是作为校长,必须始终头脑清醒.如果不清楚学校的问题,学校的发展就要出现危机。发现了一堆问题,其中有芝麻大的,有西瓜大的。哪些问题值得提出来呢?必须认真思考,筛选出那些涉及到四中发展的问题。之后,校长要和全体教职工一道分析和研究问题,找出原因,最后解决问题。

学校,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前进的。邱济隆听过不少表扬:你当校长这十几年,四中发展得非常快。他想:我都干了什么事?无非就是发现问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校自然就会逐渐进步。

邱济隆从来不主张校长事必躬亲。他去外地,看到一些校长早出晚归,忙得团团转。他既同情他们,又为他们没有抓住当校长的根本任务而遗憾。他认为,当校长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引导大家不断统一认识。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刚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指导思想时,一些教师想不通:我们都是从应试教育出来的,难道我们就不是人才?四中曾培养了那么多人才,不都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吗?面对大家的困惑,邱济隆认真思考后鲜明地指出,中央提出的“应试教育”是有特定内涵的,是指教育的弊端,不是指凡是有考试的教育。我们当校长、当教师的,如果所做的事是着眼于学生的一辈子,那必然就是素质教育;如果仅仅是着眼于学生的一时一事,那就可能是“应试教育”。教育,必须对学生的一辈子负责。邱校长的话让教师们豁然开朗。

四中开始进行教学改革时,很多人反对。有人说校长不讲理,既要多开展活动,又不准加课,还要保证高考质量,这不是挤对我们吗?邱济隆说:”如果别的学校上6节课,你上8节课,就算考得比人家好,你有什么光彩?别的学校上6节课,你上4节课,考得比人家还好,那才是本事。”他对有的教师直言,你没有资格向我要课时,因为你的课堂效率太低,你先把现有课时用足了再说。有的教师对他讲,你算高考成绩时,应该把别的学校人均高考成绩除以课时数,再把咱们学校的成绩除以课时数,这样比才科学。邱济隆嘿嘿一笑,你们算得可真精,可就是不能这么算。日子久了,大家教学水平提高了,再也没人怪校长心“狠”。

多年来,邱济隆密切关注教育思想领城的新动向、新变化。教育部推出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邱济隆参与了修订工作,觉得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就推荐给四中教师,让大家学习。还有《多元智能理论》,邱济隆先学完,然后要求教师和干部人手一册。

用教育思想领导学校,其意义在于:教育思想统一了,即使校长不在,大家也知道该怎么工作。这就要求校长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从中找到教育思想的导向。比如,邱济隆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他反复琢磨,觉得问题主要是在教育观念上。长期以来,大家总说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因此,他组织大家深入学习《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和《多元智能理论》,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使大家认识到,转变教育观念不是一句空话。

校长的管理理念一旦被大家接受,工作就会产生效率。2000年,四中成为西城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在全校干部会议上,邱济隆说:“这是件难事,也是件好事。好处在于,能够在队伍建设上形成一种合理有效的机制,这样的事再难也要干!”在邱济隆看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所好学校的关健。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形成一项长期稳定而有效的用人制度。人事制度改革不仅仅是一项自上而下布置的任务,那仅仅是外在的东西。校长可以给老师提要求,告诉他们需要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但校长的话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很难说。所以必须强化队伍建设,把这些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需要。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改革前,学校多次开会,先务虚,再务实。认识统一了,操作起来就很顺利。经过一轮严格的聘任,四中的在岗人员由原来的200多人减到160多人。人员减少了,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如今,聘任工作已经成了常规,每年一次。

与聘任制一样难办的是结构工资的制定和调整,邱济隆主张一定要向骨干和有突出贡献者倾斜。他认为,每个人的工作岗位都很重要,这是事实,但每个人的可替代性是不同的。你的可替代性越大,你就只能挣得少一点。技术含量低的工作,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替代,但一个好的教师,是能随便替代的吗?所以就应该给他们倾斜,增加几百块钱可能不算什么,但这是领导对他们自身价值的承认。

记者:在学校管理方面,四中最突出的地方在哪里?

邱济隆:怎样实现高效的管理,这是我多年来一直琢磨的问题。在管理上,我做的工作就是使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化,而且上上下下都知道。我常说,四中没有一项具体工作是由我负责的,不该我管的,我绝对不管。

邱济隆有一个体会,到别的单位去办事,最难缠的往往不是主管的业务部门,而是后勤部门,每个人都是“大爷”。对此,他特别在管理上提出了“两个服务”的思想——为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后来,他看到各个部门都做得很好了,又进一步提出了“主动服务”的思想,要求他们更加主动,不要等着领导拨一拨动一动。

“两个主动服务”的思想,极大地改善了四中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为了更出色地为师生服务,食堂的同志根据国外食品科学的最新动向,在国内学校率先实施了营养配餐。他们请来营养师进行科学的营养搭配,改变了传统的“大锅菜”做法,进而引进计算机配餐系统。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大家积极性却很高。邱济隆表扬说:“好,这就叫主动服务。”改造需要资金,他全力支持。为了让校长从频繁的接待事务中解脱出来,办公室人员主动把校长的接待事宜排列出来。邱济隆只管按照规定时间“执行”就是了。这样,尽管访问者络绎不绝,但邱济隆的工作却不受影响。以前,学校的图书馆效率比较低,机构改革后由13个人减为5个人。人员少了,服务质最却提高了。他们不仅增加开放时间,还组织了课外系列讲座,有声有色。比如,有些学生对武器知识感兴趣,他们就请来武器专家进行科普宣传。

即便是招聘工作,邱济隆也努力使之规范化、透明化。四中人人都清楚学校的用人制度,谁都可以介绍人选。一般先由办公室面谈,了解应聘者的外在条件和学识、思想。办公室有直接否决权。通过了这一关,再由教研组安排试讲。根据试讲报告,由主管校长签署意见,最后提交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整个程序非常规范。

谈到科学的管理,邱济隆讲了4条标准: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每学期都制定详细计划,把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分解到各个处室,列出表格,工作要点一目了然。

第二,要有清晰的指挥系统和岗位责任。什么事情该谁做要非常清楚。主管校长、主任、年级组长各司其职。邱济隆反对越级管理,他说:“有的领导不懂这个道理,下属找他谈一件事,他就拍板了。但这样越级管理,既挫伤主管干部的积极性,还容易出娄子。因为有的事主管干部可能已经否掉了,结果你一拍板,又成了,人家打着你的旗号就去了。”因此,教师找他反映情况,他总要先问问主管校长,弄清楚事由。所以在四中,每一级干部都觉得自己有职有权。有了清晰的指挥系统,遇到突发事件也能应付裕如。一次四中主办一个大型研讨会,原定来200多人,会场和用餐地点都安排好了,谁知最后来了700人,一切都得重新安排。不巧那天邱济隆不在校,但其他人团结协作,顺利解决了问题,会议井然有序地得以举行。

第三,要有合理的考核、总结、评价。四中目前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就是根据教师的职称、所教科目和年级,通过计算机给每个人编号,然后根据学校制定的几十项指标,由学生对每个教师作出评价,最后统计汇总,将结果用相对评价办法反馈给教师。何为相对评价?就是个体跟群体比。比如你是高级教师,拿到手的是自己的各项数据和全校高级教师指标的平均数,哪些比值高,哪些比值低,一看就清楚。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和群体的,而其他人的数据都是保密的,只有学校领导可以检索全校的数据,作为指挥教学的根据。所谓“定性评价”,就是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1500字的文章,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只许写一位。很多学生写道:教我的老师都是非常好的老师,我都想写,可学校要求只能写一个,于是我选择了某某。学生在评价教师时,不约而同把教师的师德作为第一位。很多事,教师可能忘记了,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学生却记住了。学校把所有的文章复印出来,写谁的就如实反馈给谁。一方面,文章就是选票,有人可能得到20篇,有人却只得到2篇,为什么会这样?教师会自己琢磨。另一方面,也使教师明白,学生到底喜欢老师什么地方,有一些行为可能是不自觉的,以此促使教师变得自觉。

第四,要有必要的协调。邱济隆的观点是:样样争优,未必就是优,也未必能达到整体的优化。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果各处室都要抢时间、抢人、抢物,学校肯定不能办好。这就要求校长作出必要的协调,根据工作重点,哪些该优先发展,哪些要先让一让,从而实现整体优化。

四中在很多方面已形成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什么事情该在什么会上通报,什么时候开教代会,都有明确的规定。学校的每一项建设工程,预算多少?招标程序是什么?怎么招的标?政府怎么定的?全体教师都知道。制度健全了,关系理顺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使大家工作起来心情舒畅。

记者:您把校长的工作看做为老师铺路搭桥,您是怎样做的?

邱济隆:我制定办法和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我支持青年教师“成名成家”,这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四中的需要,更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要做到为人民服务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我觉得说得非常好。承认个人的价值,使个人发挥出最大能量,对国家、对学校、对个人都有好处。四中的名师越多,四中的名气就越大,何乐而不为呢?

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人,学校所有的事都是由人来完成,人的工作当然是最重要的工作。四中的各项措施,都强调“以人为本”。如今人们提倡教师要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邱济隆认为,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必经的途径是必须参加教育科研。为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学校在修改结构工资时制订了一个方案:教师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学校要有记录,年底发给相应的奖金;参加国家级的课题,取得一定的成果,个人奖励50001万元。有人说是不是奖得太多了?邱济隆说:“的确很多,但我没说你不能得,你们谁都可以得,这一条对谁都适用。”在邱济隆看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要在教育科研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是靠校长在屁股后面逼着教师往前走。

“四中优秀园丁奖”是全校教师向往的最高荣誉,至今已颁发了10年。10年前,美国施乐公司的老板来找邱济隆,说要拿出一笔钱,每年奖励几位教师。他们强调,获奖者只能是一线教师,每人奖励5000元。 5000元!在当时可是一笔令人咋舌的数目。邱济隆跟他们商量,可不可以是集体获奖,比如某个教研组?而美国人说,不行,我们就要奖励个人,你们事先要把名字告诉我们,我们给做好奖牌,亲自颁发给他们。怎么办?邱济隆感到左右为难。这个钱他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不要,大伙会怪他:人家给你送钱你都不要?要,在当时“平均主义”思想严重的情况下,这个奖怎么发?想了好几宿,邱济隆拿定主意:要!他召开干部会议跟大家说:“第一,我决定要;第二,这个奖不靠选票,由我们领导定;第三,奖励的标准,首先要看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其次看工作业绩。”为什么要由领导定呢?因为他认为领导的决定,有时就是导向。为什么要首先看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呢?这里面包含了邱济隆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我最初提出这一点时,有些人还不明白。因为教师是个体劳动、集体成果。比如,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的学生,我们想当然认为物理教师给他的受益最大,实际上经常不是,可能是数学教师的某次谈话给了他触动。另外,学生高考成绩优异,你说是谁的功劳?高三教师的功劳吗?高一的教师就没功劳?所以一定要把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放在第一位。”

从此,四中年年有6名教师获得“四中优秀园丁奖”。这6个人为什么获奖,每次都是由邱济隆亲自向大家讲述。已经退休的董莉,从大学毕业到退休,年年都做班主任,退休后被学校反聘两年,还是做班主任。邱济隆说:“就凭这一条就该奖、你们要想获奖,也年年做班主任。”还有一位数学特级教师,外面请他上课,他一概拒绝,而是潜心写教材,后来四中用的数学教材就是他写的。邱济隆说:“谁不知到外面当家教赚钱?写教材赚钱吗?但他却潜心研究,这难道不该奖吗?”获奖教师的事迹,许多都是大家不知道的。听校长讲后,大家都很感动。从获奖者身上,教师们明白了领导提倡的是什么?尽管获奖者都是由领导决定的,但大家都觉得领导很公平,真正起到了在教师中树立典型的作用。

邱济隆刚当校长时,到外语组参加会议,教师们向他“开炮”:别的学校有出国进修的名额,四中却没有。教师们的话刺激了邱济隆,他下决心要找出一条路。路真让他找着了,有一所美国中学愿跟四中建立友好联系,对方派学生到中国学习,四中则派教师到美国学习。如今,四中的外语教师都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出国轮训。每一次出国前,邱济隆都嘱咐;“你要利用假期走遍美国,回来后再上外语课,肯定是另外一番感受!”邱济隆还联系了一所美国大学,让非英语学科的教师去美国学习。学校里有位年轻的美术老师,学校特地安排他去了一趟欧洲。邱济隆觉得,学美术的不去巴黎,不去卢浮宫,岂不是很大的遗憾?作为校长,只要是能做到的,他都尽力成全。如今,四中派出去进修的教师有几十位,他们学习期满后都按时回国,不仅提高了水平、开阔了眼界,而且更加热爱四中,热爱教育事业。

邱济隆认为,衡量管理是否科学合理,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教师的积极性是不是被调动起来。一切制度,都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让大家觉得很宽松,又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时至今日,四中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有很大的知名度,但各地的教育改革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四中的未来会怎样?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忍不住提出了这个问题。

邱济隆不假思索地说:“我对四中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几年,邱济隆着力做的工作是引导教职工深入挖掘四中的优良传统,他正负责北京市的一个课题——“北京四中优良传统的形成”。继承四中的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是学校一直强调和贯彻的思想。如果没有优良传统,四中就不成其为四中。四中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校,是多年教育教学成果的积淀,是因为做了很多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这是必须要继承的。邱济隆认为,改革是改弊端,有些东西是永远不能改的,那就是优良传统。什么是四中的优良传统?

校园里刘景昆、张子鄂两位先生的铜像,时刻激励着四中教师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育者。四中教师历来讲求“严谨”二字。学校开办公会,一向很少有人迟到。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开会迟到就罚请大家吃东西。有一次开年级会,有位老教师迟到了,自觉地带来了水果,抱歉地对大家说:对不起,我迟到了。后来一问才知道,他爱人心肌梗塞犯了。他先把爱人送到医院,才匆匆赶来。闻听此事,邱济隆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他想,多么可爱可敬的教师啊,我这当校长的是不是太苛刻了?的确,四中教师一直努力把“严谨’ 奉为立身处世的准则。在四中教师身上,还鲜明地体现出“务实”的作风。邱济隆在工作中一直坚持做到:自己没弄明白的,决不在教师面前讲。比如,给大家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他是经过认真学习和研究后才谈自己的观点。“务实”还体现在四中从来不以“老大哥”自居,总是不断地向兄弟学校学习。

优良传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邱济隆相信,坚持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四中人,一定会给学校带来更加可喜的新面貌!属羊的邱济隆已届耳顺之年,即将退休。对于学校年轻的干部队伍,他同样充满信心:“现在的学校领导中,有一位博士、两位硕士,还有两位正在攻读研究生课程。这些人的业务水平都很高,人品也很好。他们肯定会比我干得更出色!”

十几年来,面对四中这副重量级杠铃,邱济隆成功地把它举了起来。他靠的是什么?是智慧,是正确、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因为这是校长治理学校不可或缺的灵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