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学习明方向——教师学法指导(高二政史地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对于高二学生而言,找到合适的学习节奏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保障学习效率的前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法度、学有成效,宏达教师充分发挥学习指导者的作用,为同学们写明学习方法,明确前进方向。
高二政治学法指导
高二年级政治组组长叶占虎
期末考试告一段落,考试成绩是检验知识掌握的标准,但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全部。如果考的好,请不要骄傲,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继续加油,如果考的不好,也不要难过,利用好假期,抓差补缺,亡羊补牢,尽快追上来。下面我有几点建议,希望大家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回归课本,建立体系
梳理好基础知识,在暑假期间正是我们弯道超车的绝佳时机。可以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逐一复习每个知识点,并做好相应的笔记和总结,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知识体系。在充分掌握课本主干内容的基础上,把目录背下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我用的是“背”而不是“看”字。为什么要背目录呢,考试按观点给分,比如一道题目12分,要答4个观点,每个观点3分,可能你写了很长一段但只有一个观点,那么你只能拿到一个观点的分数也就是3分;但如果你短小精悍地写了4句话,每句话却都踩着一个点,那么你的分数肯定要比你只答一个观点更高。目录背熟以后,无论碰到哪一道主观题,首先想到的都应该是那一张目录。依照目录,一节一节去回想内容,去发散,这时候看熟课本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课本看得越熟,你发散到的内容就越多。所以我们背目录再从目录发散,目的就是不要漏观点,所有的观点都是可从课本上延伸出来的。政治学科不仅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求有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同学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方式,以便更好的应对考试和未来的学习。
二、关注时政,学以致用
政治学科与时事政治紧密相关。我们经常说理在书本,情景在生活中。所以我们要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政策变化。可以通过阅读新闻。阅读报纸,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理解生活中的事情。
三、重视错题,沙中淘金
假期中要把平时做错的试题认真思考一遍。做错题很正常,而且暴露出问题是好事,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良机。关键要寻找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正确的思路是什么,要把走过的弯路甚至是错误的道路梳理一遍,在错题中淘金。改正错误就是在进步,而且这样的进步比学习新知更有效。别怕下笨功夫,你的坚持,终将验证量变到质变的力量。
四、合理规划,调整心态
合理安排时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将每天的时间分配给各科儿、各环节,善于利用好零散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高三备考阶段是一个压力较大的时期,因此要调整好心态非常重要,要保持乐观、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以便保持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政”因有你,世界才会如此精彩。最后祝愿大家在明年六月九考完最后一科有种壮士收刀入鞘的感觉,都能考出理想成绩。明年9月份奔赴下一场山海盛宴。
高二历史学法指导
高二年级历史组组长刘文兰
高二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学习起来可能会感觉有些吃力。从提升成绩的方法和拿高分的关键两个板块进行学习事半功倍。
一、高二历史提升成绩方法
1.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学习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而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线,将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科技等方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就能迅速定位到相关的知识点,避免遗漏。
2.多做题,多总结
做题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通过做题,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同时,做完题后一定要及时总结,分析错题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3.关注时事,联系历史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可以关注一些与时事相关的历史事件,思考它们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既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高二历史想要拿高分,有哪些关键的提升方法?
1.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对于历史事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而是要深入理解其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和意义。比如,学习抗日战争时,我们不仅要记住战争的时间、地点、参战方等基本事实,还要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人物、战争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等。只有深入理解,才能在回答问题时做到游刃有余。
2.掌握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性质、影响等。比如,在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时,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他的贡献和失误,不能片面地评价。
3.加强历史文献的阅读
历史文献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到历史事实,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同时,阅读历史文献也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提升历史成绩有着很大的帮助。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在学习历史时,要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影响。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我们可以思考这些制度对现代社会治理有哪些启示;在学习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时,我们可以思考如何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总之,高二历史学习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总结和反思,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成绩,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地理学法指导
高二年级地理组组长袁霄鹤
1、学好一门课,兴趣有多重要?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习惯于把成绩差和没兴趣联系在一起。这种论断有一定道理,但经不起推敲,如果一个学生每门课成绩都很好,难道是因为他对所有学科都感兴趣吗?因此,成绩好更多要归因于“勤奋”,除非学生天赋极佳。或者说只要努力学习,完成既定任务,很多学科都可以学得好,地理也不例外。
2、地理难不难?
“恐惧”来自于未知,地理被许多同学描述为“玄学”,这大概是因为没有深入了解地理学。我们不妨做一些对比,或许会有新的认识。与数学、物理相比,地理具象很多,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事物,推理也基本停留在因果关系层面,不涉及复杂的逻辑分析,高中地理不需繁复的公式和定理,也基本不需要辅助线和未知数;与英语、政治相比,地理题目的分析更为“客观”,主观因素较少,也无需大量背记。总而言之从知识体量和难度来讲,地理是一门简单易学的科目。
3、既然不难,为什么分低?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当前考试趋势侧重于考察细节,想要背点基础知识拿高分不太可能,必须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强化地理分析推理能力。近年来,各地的地理考试都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材料新颖,设问角度“清奇”,许多学生出现读不懂题的情况,原因有二,一则地理积累较少,题目中出现许多没学过的内容,一下把学生吓懵了,做题也基本靠“蒙”。二则阅读理解能力欠缺,解题习惯不好。许多同学做题时没逐字逐句看题目,囫囵吞枣读个大概,当然无法做到深入理解,都是凭感觉做题。至于阅读能力,这不是一个地理问题,一句话重点在哪?强调什么?如果自己在这方面有欠缺,应该找语文老师取取经。学生自己学习习惯有问题,简单罗列几点,大家自查即可。1.课上听讲环节问题:一味记笔记无所谓听懂与否,听讲不认真笔记出现错误。2.课后复习环节问题:不整理笔记,不梳理知识点,题目随便写写不查资料,有问题不问老师积累问题。
4、地理怎么学?
一:逐字逐句看书,排查知识点,确保全面、准确的理解概念性知识,不能够想当然。比如:风化是不是风的作用,或者说是否等同于风蚀?主要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其实风化和风蚀在考察中所强调的差别在于:风化一般是温差、氧化(条件)等物理化学现象引起的、相对静止状态下发生的,其产物往往就地堆积(特点),未形成显著地貌(结果)。
二:对于大气、农业之类常考且较为庞杂的内容,要理清思路,把大块的知识点拆解开来,逐个击破。当前的考试非常重视细节,经常会针对知识点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考察,如横断山区下沉气流引发的干热河谷效应,影响温度的因素有很多,这里深挖地形的影响,而许多同学的认知仅仅停留在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侵袭。
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正向思维,地理强调由果推因,重视由已知识点演绎和归纳推理,过程性的知识点要反复推导其形成过程,理清影响因素和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用机制。如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青藏高原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热条件如何影响植被(农业)分布和发育,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交互决定关系等。注意影响因素之间的协同与互斥效应,例如水分与热量的改善均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是除赤道外,往往热量条件好的地方蒸发会加剧,水分条件变差,反而抑制农业生产。归纳推理的案例: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挤压或垂直抬升(内力)一断裂一流水或风力侵蚀(外力)一搬运一堆积(化学沉淀),西北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也是如此,因此可以归纳出大多数流水或风力作用地貌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四:对概念、过程作进一步的推理,不仅知道为什么,还要知道是什么或者说特征是什么。以沉积岩为例,根据其定义可知沉积岩应位于地下,且水平成层分布,若沉积岩出现在高空,极有可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改变其原有状态的结果。以洪积冲积扇上的堆积物为例,其来源为上部山体,物质成分应当与上部相同,由于形成过程为流水堆积,因此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应该较高。
五:培养在地理框架下依托材料,结合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畏难情绪。
1.遇到复杂题就靠“蒙”是大家学习地理的“新常态”,美其名曰没思路,实际上可能连书都没翻,就认定自己不会做,这是心态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课下做题时一定要勤看书,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要把地形图,三圈环流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植被分布图结合起来看,分析大气环流、地形对气候和植被的影响,通过看书串联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而非孤立的学习知识点。
2.同时要注意,题目设置有其内在逻辑,既然有逻辑,就可以分析出来。只是分析要立足材料,立足地理“话语体系”,联系所学知识点,而非天马行空的想。就像数学几何题做辅助线,尽可能“凑”出解题所需“线”,然后利用定理解题。又像物理学中提到时间,我们大多数会考虑速度,而在地理学中提到时间,应该考虑以年为周期的气候变化,以日为周期的温度变化。
3.譬如,21年全国高考关于顺坡垄种植葡萄的题目,这类题目第一步要明确葡萄种植属于农业生产,主要决定因素是光、热、水,然后考虑影响光、热、水差异的因素,以及光热水三者之间的关联。如光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光照时长(纬度与天气影响)、太阳高度角(纬度与坡度影响)、阴坡阳坡(地形)方面,光照进一步影响温度。第二步结合材料,把材料里提及的内容与上述分析联系起来。第三步组织语言,准确、凝练表达出来。
六:地理学习不提倡背记,反复的看,反复梳理即可,现阶段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还要多做题检验学习效果,不懂就问,知错就改。同时要注重地理知识的积累,如中国各省的经济发展状况,世界主要地形、河流位置,全球能源资源分布状况等。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沉心静气对待学习,坐得住是学习中的首要问题,切忌眼高手低,自我安慰,多动手,多动脑,少一些口头努力,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