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感想
地理教学感想
马冬梅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1、教师要注重“诚”。
“诚”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要视自己的学科为神圣,喜欢上这一堂课,不敷衍,甚至有些陶醉于课堂。二是对学生要有“诚”,能公平的对待学生,课堂上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参与面再广一些,不能眼里只盯着那几个活跃的孩子,争取全员参与,所有器官都能动起来。
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课要注重“魂”。
“魂”就是有亮点,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上生成的亮点,课后能让学生或老师不断品味。曾经在网上看到首都师大附中付迟老师的等高线地形图一节课,他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给学生一个等高线地形图,上面有陡坡、缓坡、鞍部、山谷、山脊、陡崖,让学生选择一个登山路线。本来,付迟老师像我们大多数老师设计的那样,标准答案是从缓坡登山,省力,以前,某地中考题也是这样设计的。但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却出乎他的意料,这几种地形,都有学生选择。本来他想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说出他预设的标准答案,但,他临时犹豫了一下,让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结果学生说的都很有道理,选择从山脊,跨越鞍部登山的同学的理由是“可以沿途欣赏更多的风景”,从陡坡登山的同学想体验冒险的感觉,从坡缓处登山的同学想省力,从陡崖攀登的同学喜欢攀岩……,学生的开放性答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课堂上生成的结果,成为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
4、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是凉的”,晚上情况相反;冬季感受与夏季相反这些老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内容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